芦山地震所引发的灾区房屋受损特别是汶川震后新建建筑的情况,成为关注重点本无可厚非,但初期一些似是而非的报道,比如有媒体直指倒塌房屋中包括汶川震后所建&濒诲辩耻辞;抗震建筑&谤诲辩耻辞;,由此引起&濒诲辩耻辞;8级抗震标准抵不住7级地震&谤诲辩耻辞;的类似质疑出现,好在日前经住建部、四川省等政府部门组织的专家组宣布汶川灾后重建项目没一个全部塌下来等权威普查结论,从而使这波质疑浪潮逐渐平复的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笔者以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的国家,国民特别是生活在地震段地区的人们,在遇到地震灾难发生时,首先要努力学会冷静、理性。对不是十万火急、火烧眉毛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暂不聚焦,而把更多的关注力和支持,放在更急切的地方,比如黄金72小时生命搜救、抢通救援道路以及需要多少帐篷、被褥或水、药品等,分清轻重缓急。这也是一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成熟过程。其次要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和无误。在网络媒体资讯非常发达的当下,迅速发出信息并不难,但能确保准确或大致准确,恐怕还有问题。特别是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情况,传播时应避免过度化甚至扭曲,不然易造成社会情绪的偏颇。再次专业问题,应交由专业领域的专家解答。比如震后是不是百分百的房屋都不能用了,或受损房是重建还是加固修补,不该由外行人士或当地官员来下结论,而应以政府组织的专家或专家组的评估结论更为妥当。不是该领域的外行人士对该领域的专业问题作判断,不仅是对该领域学术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个人的不尊重、不负责。四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可以平抚社会民心。值得肯定的是,仅隔震后四天,4月24日,来自中国地震局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有关专家和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汶川震后芦山新建公共建筑结构基本完好;&濒诲辩耻辞;5&尘颈诲诲辞迟;12&谤诲辩耻辞;以后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建设的房屋受灾很少,受损严重的多是一些老旧房屋。受损部位主要是非承重墙、天花板吊顶等非主体结构,而这些受损部位是可以修复的。另外,经过抗震加固的房屋情况也比较好,主体结构没有损坏,非主体结构有损坏的同样可以修复。四川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邱建更是强调,根据专家普查,灾后重建项目没有一个全部塌下来,经受住了考验。可以说,这些权威结论的发布,清除了一些不实传闻,对客观认清灾情、清除质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五是相关知识普及应更及时、深入。地震一旦发生,对人们常常会比较关注的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应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对灾难进行解读。特别是有质疑出现时,也许评估、核实需要一定时间,但可以结合已有经验,进行释疑解惑。六是民众防震抗灾意识也待加强,在建筑防震上亟需&濒诲辩耻辞;吸古纳新&谤诲辩耻辞;。芦山一座百年老宅,在震中除屋脊掉下几片瓦外,其它几乎无损。这就值得进一步借鉴。其实木结构契合式建筑在大震中人员伤亡较少的经验并不少,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即在农村和山区等用地不太紧张的地方,在建造房屋时,增加一些抗震措施,包括建造符合抗震标准的&濒诲辩耻辞;木结构&谤诲辩耻辞;建筑。总之,通过对灾难所引发的思考,能帮助人们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同时更加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也是一种进步。(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