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直播

未来廿年区域经济呈六大新格局

  • 来源:
  • 点击量:30,859
  • 发布时间:2008-01-02
  • 分享到:

  编者按:未来20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剧烈的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将呈现怎样的变化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肖金成分析认为,将会逐步形成六大新的格局。毫无疑问这种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也将成为引领投资的风向标。而对建筑公司来讲,也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未来市场。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格局之一: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随着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将日益扩大。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勘察开发和生产的成本高,海外进口的产物在国内市场仍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偏重于制造业而非采掘业,产业布局将较多地偏重于接近国际资源的沿海地带。其次,沿海地带的产业密集度高,公司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西部建设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几倍,这自然会影响到对西部投资的经济效果。另外,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社会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首先,国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财政转移支付和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资金也会不断增加。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公司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两者的差距有望缩小。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格局之二:叁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新世纪伊始,随着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大举登陆中国,三大城市群成为跨国公司首选之地。长三角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外资增长迅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未来20年,长三角的腹地将继续扩大,浙江全部、江苏大部分地区、安徽一部分地区都将进入上海都市圈。珠三角地区将和香港、澳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优势更大,辐射力更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地区都难以望其项背。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格局之叁: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建设方针的改变,抑制大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将不复存在,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发展潜力,且多是区域经济的中心,随着户籍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许多中等城市将迅速成长为大城市。到2020年,我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绝大多数的地区级城市都将跻身于大城市的行列。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各省范围内都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各省的经济中心有可能与行政中心出现偏离,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会逐步改变省内单一经济中心的格局,逐步发展起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此趋势下,新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目前,已初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和产业带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对&濒诲辩耻辞;诸侯经济&谤诲辩耻辞;形成冲击。&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格局之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地区,以前被称为中原五省,是中国交通条件最好,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却比较缓慢。近年来,经济发展开始加速,优势重新显现出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区。如武汉、襄樊、宜昌三角区,长沙、株洲、湘潭经济区,南昌、九江和景德镇经济区,安徽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发展很快,武汉、长沙、郑州三大城市呈遥相呼应之势。钢铁、汽车、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这一地区有望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消费品、中间产物和投资品并重的制造业中心。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格局之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该区域所具备的各方条件决定的。观察未来20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心的变动,应特别注意是否还有一些潜在的经济增长核心区存在,以及这些潜在的经济增长核心区变为现实的经济增长核心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目前来看,中西部内陆地区出现经济增长核心区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中心向西的转移存在着一些客观限制。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区位条件来分析,北部沿海地带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潜在经济增长核心区。随着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水资源条件的改善,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有可能成为现实。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格局之六:跨国经济合作加强,次区域经济发展加快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由上世纪80年代的沿海逐步扩大到90年代的沿江、沿边和广大内陆城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多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与周边地区区域集团化发生紧密的关联,中国与相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将得到加强,逐步形成若干个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其中包括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区,主要有中国的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及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东南亚次区域经济区,主要有中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及东南亚诸国;中亚次区域经济区,主要有中国的新疆及西北地区和中亚诸国。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必将有利于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格局,加速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
关注媚娘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