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直播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京召开政协委员聚焦建筑业争献“金点子”

  • 来源:
  • 点击量:26,851
  • 发布时间:2011-03-09
  • 分享到: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会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2011年,全国政协要紧扣主题主线,积极为实施&濒诲辩耻辞;十二五&谤诲辩耻辞;规划献计出力。

     贾庆林指出,要把“十二五”规划目标与今年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组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委会等,就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小公司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视察,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贾庆林称,要继续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会议期间,对于保障房建设、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规划立法等建筑业的热点话题受到政协委员的关注。

      今年我国将新增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这使得保障房成为“两会”期间最热门的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表示,将鼓励开发商建保障房。她希望能鼓励地方政府搭建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融资平台,通过商业贷款、发行债券、信托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鼓励开发商的加入,对于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探索采用“先租后售”的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建控股集团总裁于炼建议,保障房建设不能仅仅当作一项任务,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他认为,应用产业立法确立用地优先保障机制,同时使每个城市将交通、教育、就医等资源最为便利的用地,优先满足保障房建设,以解决资源配套投入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总裁杨超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不约而同提交了让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的提案,希望保障房建设与保险资金投资相结合达到双赢。

      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对于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将发展绿色建筑列入“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应达到的刚性比例,将发展绿色建筑纳入政绩考核目标,构建适合不同气候特征地域的绿色建筑技术和市场推广体系,促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出台系统的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低息贷款、能源合同管理等激励手段,解决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问题,制定促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推广的配套政策,扶持新型墙材及节能材料、产物产业化;加快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绿色建筑研发建造公司、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健全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广建筑能耗性能和绿色建筑性能评级,扩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范围;实施绿色建筑专项行动,包括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推广全装修房、绿色建筑和社区。

      民建中央也提出,应鼓励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以此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进程。建议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鼓励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同时,还需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改进房屋建筑门窗的保温气密性能,改革并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型门窗和门窗密封条,重点发展塑钢窗。控制门窗和墙的比例,对玻璃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应积极采用中空玻璃、热发射镀膜玻璃等新型玻璃。另外,各地还应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如何有效监管4万亿”成为委员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认为,此次水利投入,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民间投入等,资金使用数量巨大,涉及项目广,时间跨度长,对经济社会影响之深远,将是空前的。如何切实提高水利投入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亟待作出制度安排。他建议,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水利工程建设领导机构,作为各个层面水利建设工程立项、论证、实施、监督、验收的领导责任主体。与此同时,设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水利专业人士组成的工程项目实施责任主体,负责对工程的专业指导和管理。他还建议,设立由社会各界组成的论证、监督体系和制度,切实履行对各级各类水利工程项目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资金投入审核、效应风险评估和工程质量监督。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举世瞩目,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的城市规划立法仍然比较滞后。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立法。他建议城市规划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建立高效、低碳、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特别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应积极动员和吸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加强人大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监督;要吸收和借鉴国外一些城市成功的经验和措施。 (来源:《建筑时报》)
 

×
关注媚娘直播